資料來源:第四世界運動中文網站
一個文明的計畫
1958年, 戴高樂將軍之姪女熱妮葉佛(Genevieve de Gaulle Anthonioz)在諾瓦集貧民窟遇到若瑟神父及貧民窟200多個生活在赤貧中的家庭。貧民窟的泥濘、灰暗無光及赤貧父母臉上雕刻的痛苦與失望讓她想到她自己在集中營的日子。在那形狀酷似愛斯基摩人住的冰窟所形成的貧民窟中,若瑟神父告訴熱妮葉佛,他留在諾瓦集不是為了要建立一個互助組織,而是要發展一個文明的計劃。
當人們的眼光只放在麵包與炭火,金錢救濟與舊衣舊玩具的施捨時,他構思的卻是一個文明的計劃。這文明包括了人與人真誠的相遇,包括了政治、宗教、文化與藝術的重新思考與改造。在文化方面,最貧窮的人是否分享了知識與藝文?在政治方面,赤貧者是否享受到一個公民應有的權利?在教育上,最貧窮的孩子是否被遺忘在後頭?在醫療上,最貧苦的人是否得到應有的療護?
一個分享的未來
知道的人分享給還不知道的人。若瑟‧赫忍斯基,第四世界運動的創立人認為:「最貧窮的人應該有機會碰觸到文化,為了讓他們自身特有的知識得到肯定與認同,也為了讓他們和別的公民一起,成為明日文化的創造者。」親身經歷過赤貧的他知道,知識比麵包及短期的協助,更能幫助赤貧者出離極端的貧困。在最貧困的地區分享知識、繪畫、藝術、詩與音樂,在最窮困的地方演奏鋼琴、小提琴,在最窮困的地方說故事、做美勞、寫書法,...同樣重要的是:讓自己有機會聽和看這些孩子們及他們的父母要敎我們什麼,這是知識交流互惠的具體呈現。一個非洲上沃爾特的孩子說:「現在我知道的還不多,那是真的,但是,我可以把我知道的那一點點傳給別人,當然,如果他願意,她可以在傳給另一個人,到最後,就不會有人說:『看,那傢伙,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透過知識、技能、音樂、藝術和詩的分享,最貧窮的族群得到自由與釋放。面對最貧窮的家庭,第四世界運動組織的行動以《知識的分享》為核心而發展出:《街頭圖書館》、《TAPORI兒童運動》、年輕人的《知識俱樂部》、成年人的《開放大學》等、窮人與知識份子合夥的《知識交流互惠》計畫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