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台灣偉大文學家楊逵以12年監禁為代價的《和平宣言》,作為文學家,楊逵不但以形象的語言透過小說表達了他對人最終幸福、尊嚴和解放的終極關懷,作為思想家和社會運動家,他對民族和平與民族團結深情、睿智的呼喚,是多麼富當前時代意義!
「和平宣言」一開頭,即指出,全省民眾對於「國內戰亂己經臨到和平的重要關頭」的時局感到憂切。那麼,楊逵寫「宣言」的局勢是怎樣的呢? 文/陳映真:
楊逵發展「和平宣言」時,外國勢力為其國家利益插手西岸事務的背景。
截至1949年元月以前,台灣有什麼樣的獨立論和託管論?
1942年,二次大戰尚未結束,世界冷戰構造尚未形成,美軍在太平洋戰區反日佔領太平洋諸島時,曾考慮攻打台灣。為了號召台民配合美軍抗日,對台灣宣傳政策中,曾考慮戰後讓台灣獨立。
是年,美國《幸福》、《時代》、《生活》三大雜誌聯合發表美國「戰後和平方案」。文中主張「台灣由國際共管」,遭到台灣李友邦將軍批判。
1946年,美國在台使領館人員和情治人員,在台灣搞「民意調查」,炮製了一個「台灣人首先願意讓美國、其次讓日本統治,不要中國人統治」的報告。
1947年6月,二二八事變後,廖文毅先生在駐香港美國領事人員引薦下,謁見魏德邁將軍,要求以「公民投票解決台灣前途」,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要求美國協助台灣脫離中國或直接歸美國託管。
1948年,廖文毅在日本宣傳由聯合國佔領台灣,主持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地位。
1949年元月,國民政府失去去華北半壁,世界冷戰形勢益為嚴峻,美代理國務卿羅威特向社魯門總統建議,必要時以武裝干預海峽事務,「鼓勵台灣自主運動」。19日,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建議,為了反共,把台灣同大陸隔絕開,在台灣發展和支持一個「地方性、非共的華人政權」,「謹慎謀求與台灣領袖接觸,以便一旦時機成熟,有利美國國益時,利用台灣自治運動」。
當時,希望國共內戰戰火不致「蔓延」到台灣的主張有兩種:
第一,利美之計謀。
美國當局眼看國共局勢逆轉,國民政府敗亡已無可避免,並且東西兩大陣營的對峙之勢逐漸形成,美國開始擔心台灣落入「克林姆林宮指揮之共黨政府手中」,因此主張「隔離台澎與大陸」,並干預國共內戰的事態,推動各種託管台灣於美國或聯合國的形勢。
第二,楊逵的和平主張。
呼應當時全中國和平建國的要求,並具體回應當時的政治形勢(國民政府呼籲國共停戰),並且明確反對一切形式的台灣託管和獨立論。
楊逵在一個內戰情勢總逆轉下,提出《和平宣言》。
要求「國共停止內戰」、「和平建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是八年力竭抗日戰爭後,全中國人民一致的渴望。無如國民政府堅持「戡亂」,與全中國和平的民意對立,終至發動全面性內戰,至1948年秋,形勢反轉,瀕臨崩潰。
1946年6月,國共內戰的序幕揭開。國民政府急於消除心腹大患,以精良的武器配備60萬大軍,向當時中共根據地發動攻擊。
兩年後1948年,國民政府大敗「三大戰役」,廣大華北地區失陷,三大戰役如下:
遼沈戰役(1948年9月-11月)、
淮海大戰(1948年11月-1949年元月)、
平津戰役(1948年12月-1949年元月)。
1949年元月21日,蔣總統在美國的施壓、黨內杯葛、全國輿情壓力下,宣佈接受中共條件再啟國共和談。次日,李宗仁代總統立即組成和議代表團,北上和談,冀能隔江分治,暫緩局面。
2月3日,共軍「和平解放」北平盛大進城。
2月22日,周恩來接見和會中的國府代表,表明和談不論成敗,共軍勢必渡江南下。
楊逵的和平呼籲,實為呼應台灣全國民眾呼喚的「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
楊逵具體提出台灣民主化的要求,要國民黨「還政於民」,具體地保障人民言論、集會、結社等基本公民自由。這首先是從二二八事變中,台灣人民遭到國家發動的大規模反民主、反人權壓迫經驗而來,也是當時全中國要求國民黨民主化的普遍要求而來。
1945年10月,國共《雙十協定》就要求和平建國、政治民主化、各民主黨派一律平等、依國父遺教推行地方自治、釋放政治犯。這些要求,與三年多以後楊逵的《和平宣言》如出一轍。《雙十協定》後至1949年,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應於國民政府的暴力鎮壓,和平、民主的要求卻愈見強大普遍。楊逵的和平民主思想亦受當時全中國強烈激動的時局影響深刻。
楊逵《和平宣言》中最突出的思想,是二二八事件之後,仍呼籲「以台灣文化界的理性結合、人民的愛國熱情,泯滅省內省外無謂的隔閡」,要求「省內省外文化界開誠合作」。
1947年的二月事變,在省內人士和省外人士間形成隔閡。有人將這種不幸的隔閡無限上綱,描寫成所謂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但也有人,像楊逵,善於從中國全局全勢,去理解矛盾的社會、政治本質,將其視為「無謂的隔閡」,而呼喚省內省外人民團結「開誠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