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資本主義與貧窮的消除
發行人:第四世界中文部
穆爾蒂(N.R. Narayana Murthy)被稱為印度矽谷之父,他認為:「資本主義是消除貧窮最好的工具,因為財富必須先被創造,才能分配。」不過,財富被創造之後,果真能達成公平的分配嗎?「2005年度,加拿大政府擁有超過八十七億加幣的預算餘額,卻不願意在對抗貧窮的計畫上追加預算。」(L'Itineraire,2007年11月)
穆爾蒂稱自己是一個慈悲的資本主義者,這個名詞意指:「腦中思考著資本主義,但心中信仰社會主義的人。」
他的慈悲資本主義的想法來自印度的貧窮實況,但是,只有貧窮國家才需要慈悲的資本主義嗎?他的回答是:「每個社會都有貧窮的人,甚至美國也有窮人,也有盲人,也有人受到疾病的侵擾,讓他們生活困苦。<…>所以每個社會,甚至富有的社會也需要慈悲的資本主義者。」
華人首富談「一定要追求最好的知識」
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對於「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深信不疑,雖然他十二歲就被迫中斷正統學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李嘉誠的故鄉潮州被日本轟炸,全家倉皇逃到香港。去年十一月,他寫信給商業周刊的讀者:「我相信自由和責任是並行不悖的,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去維護人類的尊嚴。我相信強者特別要學習聆聽弱者無聲的吶喊,沒有憐憫心的強者,不外是個庸俗匹夫。〈…〉有能力選擇如何做出貢獻是一種福份。」
他認為成功的首要原則就是:「無論你做哪一行,一定要追求那個行業最好的知識、資訊,最好的技術,且必須處於最佳的狀態。」
但,什麼樣的知識內涵可以改變命運?
如何獲取這些知識?
為了根除極端貧困,最好的知識在哪裡?
該如何追尋?
網路上最多人造訪的知識庫,是維基百科,維基百科的創始人是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他對知識的定義是:「我們對真實的認知。」透過維基百科,你可以找到全部的真實嗎?沒有人與人的相遇,缺乏與赤貧族群的相遇,我們能獲得有效消滅赤貧的最佳知識嗎?
第四世界運動,一個擁有五十年歷史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能不能宣稱自己擁有消滅極端貧窮的最佳知識?即便他宣稱了,別人也不見得相信。
問題不在:誰擁有這樣的知識?
問題更在於:消滅赤貧的最佳知識該如何建立?
第四世界運動的創立人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這樣問:
為了有效地對抗赤貧和社會性排斥,赤貧者需要什麼樣的知識?
那些日日投身在抗貧行動中的人們,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
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知識?
我們需要一起追求這樣的知識,知識需要交流,才能互惠。
而且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有東西可以教導別人,包括那些被視為一無所有的人。」(Michel Serres ,哲學家,法國知識論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