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莫那魯道與台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清治後期的原漢關係

文/戴寶村本文取自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歷史教室

本文提要清治後期的原漢關係
日治時代的原住民
莫那魯道與霧社事件


(1)「山禁」至「開山」

1874年之前,台灣的漢人和原住民發生比較密切的關係之前,台灣的原住民(不包括平埔族,因為1874年時,平埔族的漢化已經很深)基本上仍保持南島民族燒墾、漁獵的原始經濟型態,是部落式、沒有文字的社會。現在(1994)台灣的原住民分為九族(或十族),人口約34萬,占台灣人口的1.7 %,大致仍保留他們原來的生活型態。

台灣原住民長期以來的部落社會,到1874年發生很大的變化。

1874年之前,清朝統治台灣採取「海禁」和「山禁」的政策。
「海禁」,就是不讓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來台,1970年代以後開始放鬆,至於對漢人完全開放則是1874年之後了。
對台灣的原住民則採「隔離政策」,有防隘設施,建土牛或立石分界,禁止漢人和原住民通婚,派「通事」駐在漢人和原住民邊界地區,實施間接統治,將原住民視同化外,意思是,清朝的政治、教育不及於原住民。因此,1871年排灣族人殺害琉球人的事件,日本找清朝政府談判時,清廷很自然地就表示那裡是清朝的化外之地,是他們所不能管轄的,1874年日本因而出兵牡丹社,就是所謂「牡丹社事件」。這個事件,台灣的原住民因為殺了外國人而和外國引起嚴重的糾紛,這使得清朝政府開始注意到台灣的原住民。  

另外一個改變因素是經濟因素。1860年代,台灣開放通商之後,靠山的樟腦和山坡地的茶是很重要的經濟作物,要開拓這種產業的話,自然會和原住民發生衝突。於是,沈葆楨來到台灣之後,就提出「開山撫蕃」的政策,開發山地,北部由羅大春開闢從宜蘭到蘇澳,直到花蓮的蘇花古道,中部由吳光亮開闢八通關古道,南部由袁聞柝開闢從鳳山到卑南的台東古道,並加強後山的統治。這個政策使得漢人和原住民關係變得非常密切。  

劉銘傳於1884年來到台灣,直到1891年離開台灣,這段期間他處理原住民的事務採取兩種方式:其一是設「撫墾局」,在大溪、屈尺、三峽、鹹菜棚(關西)、大湖、卓蘭、東勢、埔裡、恆春、卑南、花蓮港、叭哩沙(三星)等地設置撫墾局以開發山地資源,順便在當地成立一些教育原住民的教育設施,想要將台灣的原住民納入大清帝國的統治系統之內。但是,這種方法不容易達到目的,因為台灣的原住民仍然一直反抗漢人,漢人去開發山地資源時,常會遇到原住民的出草。
因此,劉銘傳就採用第二種方式來處理原住民的事務,就是以武力攻擊鎮壓。劉銘傳時代,攻擊台灣原住民地區的範圍很大,試舉兩例加以說明。

(2)「奇密社屠殺事件(1888年)與大嵙崁戰役  

八通關古道開通之後,台灣總兵吳光亮駐紮在花蓮玉裡,當地的族群複雜;有阿美族,還有從南部遷移過去的平埔族。1887年,在大港口(今秀姑巒溪口)的奇密社有意歸順,吳光亮就要求他們次年繳納稻米以示歸順之意。1888年4月27日,165個阿美族人挑米來表示要歸順,結果,這165人被包圍在現在大港口一個軍營遺址內,其中160人被殺,只有5人突圍而出。這是帝國的勢力進入原住民社會後所發的一次嚴重的屠殺事件,這次事件發生的年代和美國在1890年12月29日,所發生的Wounded Kneel Su族事件很接近。奇密社事件發生的地點現在還很清楚,就在秀姑戀溪口港口國小旁清兵營舊址。  
此外,清朝軍隊鎮壓的地區還包括新竹、大安溪上游,花東海岸等地區。1889年,清朝軍隊鎮壓東部原住民時,丁汝昌的北洋艦隊曾率定海號和永保號兩艘軍艦來到台灣,對著台灣東部的海岸山地砲轟。
台灣北部大嵙崁(桃園)是泰雅族部落的重要地區,當地又是北部樟腦的重要產地,劉銘傳的撫墾總局就設在大嵙崁。在山地資源這麼重要的地區,清廷鎮壓原住民時就發生非常嚴重的衝突。1891年,北部林維源和中部的林朝棟都曾出兵幫助清兵鎮壓大嵙崁的原住民。去年桃園縣立文化中心舉辦「回首桃花源」活動有一項是紀念大嵙崁戰役一百週年,像這樣,讓現在和過去互相對話,歷史才會有高度的意義。  
台灣和美國的歷史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都有原住民的問題,很多事件發生的年代也很接近,例如1620年代,漢人來到台灣;五月花號也從英國到達美國,漢人遭遇到台灣的原住民,美國人也遇到美國的原住民(印地安人),彼此互相往來,也發生不少衝突,這些都是很類似的。我們讀台灣史,不要只侷限於台灣地區,還要比較其他國家的歷史,這樣才會更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