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莫那魯道與台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

文/戴寶村
本文取自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歷史教室

本文提要
清治後期的原漢關係
日治時代的原住民
莫那魯道與霧社事件


本次的主題主要是以莫那魯道為例,說明長期以來台灣原住民和漢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原住民的反抗運動。首先先舉出幾個年代來襯托這個主題──
一六二四年,距今(一九九四)三百七十年,荷蘭人來到台灣,台灣的原住民第一次遭到外來勢力的衝擊。  
一八七四年(一二○年前)發生牡丹社社事件,在這之前,來台灣的漢人雖已不少,但是因為經濟生業不同以及清朝政府採取隔離政策,漢人多居住在平原地區,和活動於靠近山區的原住民沒有什麼關係。
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朝政府開始重視山地統治及山地資源的開發而有「開山撫蕃」政策,這時,漢人和原住民之間才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不過雙方往往產生很多衝突。  
一九一四年(七十年前),台灣史上發生一次本世紀初最大規模的戰役,就是日軍鎮壓合歡山區「太魯閣蕃」的戰爭。經過這場戰爭之後,台灣原住民大體上已經無法和日本人對抗。
一九五四年、(四十年前),白色恐怖波及原住民事件,湯守仁、高一生、林瑞昌等六人牽涉到匪諜案,被判懲治條例二條一的唯一死刑,於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七日遭槍斃。
一九八四年(十年前),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原住民運動開始發展。
從以上的幾個年代──
三七○年前的原住民;
一二○年前,漢人和原住民開始發生關係;
七十年前,日本軍警鎮壓原住民;
四十年前,政治的力量壓迫原住民;
十年前,原住民運動開始發展,這次主題將以莫那魯道為代表人物,來觀察台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