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第四世界中文部
親愛的朋友:您什麼時候看過強者請求弱者原諒?
歷史性的一課
有的,今年二月十三日,澳洲總理陸克文在國會公開請求澳洲原住民原諒。
他表示,過去幾世代,澳洲政府曾經有計劃地將土著的孩子們從他們母親的懷抱中強行帶走, 送到白人的家庭寄養,以接受西方的教育, 「被盜走的一代」 指的就是 被迫接受同化教育的原住民。
他說:「對於過去政府與國會通過的法律與政策,使我們的同胞遭到深切悲痛、傷害及損失, 我們請求原諒。原住民同胞以自己和本族的文化為傲,而我們卻傷害了他們的尊嚴,讓他們蒙受羞辱, 為此,我們請求原諒。」
陸克文回顧說,在1927年,澳洲國會開放時,土著居民曾被列為不受歡迎的族群。 「儘管國會一直在這裡舉行會議以使我們的國家得到更好的改善,而今天,才是澳洲國會有史以來 第一次向整個國家開放,才是我們第一次向澳洲國土的第一個主人表示正式的歡迎。」
他說,今天,我們在糾正以往錯誤上,開始邁出了一小步。
澳洲原住民總數約四十六萬人,佔該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二,是該國最為弱勢的族群,澳洲原住民平均壽命比白人少了17年之多,他們在國會沒有任何席次。(不僅是原住民,窮人在國會有任何代表嗎?)
請求原諒是澳洲政府走向「全面民主」的一小步,但在人類歷史上,這卻是勇敢的一大步。
將歧視轉變為互敬
不久前,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播出了一部加拿大的紀錄片《歧視的一課》。
白安妮,一名小三的級任老師苦於孩子們無法理解歧視可能造成的傷害。每一年,
她的班上都會出現「受氣包」,一個大家嘲弄的對象。任何原因都可能發生:「他很臭!」「她太胖了!」、「他很笨!」、「她是小偷!」、「他是原住民!」、「他爸爸是個窮鬼!」、「她媽媽是個瘋子!」…
安妮不禁要想:歧視是人類的天性嗎?可以預防嗎?
在校方、學生與家長都同意的前提下,安妮老師進行了一項實驗。她將學生按高矮分成兩組,第一天清晨一進教室,她就告訴孩子:「根據研究,矮的人比較聰明,高的人比較笨。 高的那一組要穿上紅背心以示區別。今天矮的那一組可以享受特權:提早十分鐘下課, 吃營養午餐時可以選擇他要跟誰同座;但是,高的人要等矮的人坐定了才能入座…」 在這樣的氣氛下,她發現平時表現良好的學生失常了,因為他屬於高的那一組。 不過,常被當成笑柄的胖學生表現得比平常好,因為他個子比較矮。
第二天,角色互換,安妮告訴學生:「昨天放學時,校長很生氣,他說那份研究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我也沒辦法…他說高個子的人才聰明,因為他就長得很高,而且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們也都很高…」
本實驗對這群三年級的孩子造成什麼樣的改變?朋友們有機會可以去看看這部片子。
但是話說回來,一定得上刀山才會懂得「痛」嗎?被羞辱才能體會尊重的可貴嗎?
陸克文所代表的澳洲政府花了兩百二十年走上這條同理與互敬之路,路雖漫長,卻有希望。